凯尔特纳通道(Keltner Channel)是一种由切斯特·凯尔特纳(Chester Keltner)在1960年提出的技术分析工具,后经琳达·布拉德福德·拉希克(Linda Bradford Raschke)改进,用于判断价格波动的趋势和超买超卖状态。它类似于布林带(Bollinger Bands),但使用平均真实波幅(ATR)而非标准差来构建通道,更适合衡量市场波动性。
核心构成
-
中轨(中线):
通常为20周期指数移动平均线(EMA),反映价格中期趋势方向。
(原始版本使用10周期简单移动平均线,SMA)。 -
上轨与下轨:
注:ATR(Average True Range)衡量价格波动幅度,包含日内波动的信息。
-
上轨 = 中轨 + (2 × ATR)。
-
下轨 = 中轨 - (2 × ATR)。
(ATR常用10或20周期,默认倍数通常为2,但可调整)。
主要用途
-
趋势判断:
-
价格持续运行于上轨上方 → 强势上升趋势。
-
价格持续运行于下轨下方 → 强势下降趋势。
-
通道横向走平 → 震荡市场。
-
超买超卖信号:
-
价格触及上轨 → 可能超买,但需结合趋势(上升趋势中可能持续超买)。
-
价格触及下轨 → 可能超卖,需警惕趋势反转。
-
突破交易:
价格突破通道外后回归中轨,可能预示趋势延续或反转(需配合其他指标验证)。
与布林带的区别
特性 | 凯尔特纳通道 | 布林带 |
---|---|---|
波动性依据 | 基于ATR(绝对波动幅度) | 基于标准差(相对波动性) |
通道宽度 | 更平滑,较少突然收窄或扩张 | 对价格波动更敏感 |
适用场景 | 趋势明显的市场 | 震荡或波动剧烈的市场 |
注意事项
-
参数灵活调整:周期和ATR倍数可根据交易品种(如股票、外汇、加密货币)优化。
-
需结合其他工具:如RSI、MACD或成交量过滤假信号。
-
避免单一依赖:在震荡市中,价格可能频繁穿越通道,导致错误信号。
实例应用
假设某股票价格沿凯尔特纳通道上轨上行,同时成交量放大,可视为趋势强劲;若价格跌破下轨且RSI超卖,可能提示反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