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是一个用于衡量利率、债券收益率等金融指标变化的极小单位。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清晰、精确地表达微小的百分比变动,避免歧义。
核心定义

1个基点 = 0.01% 或 1%的百分之一。
用数学表示就是:1 bp = 0.01% = 0.0001
(bp 是 basis point 的缩写,即基点的英文)
为什么需要基点?
直接说“利率上升了0.5%”可能会产生歧义。它可能被理解为:
-
从 5.0% 上升至 5.5% (上升了50个基点)
-
从 5.0% 上升至 5.005% (上升了0.5个基点)
而使用“基点”则可以非常明确地表示:
-
“利率上升了 50个基点” —— 毫无疑问,是从 5.0% 上升到了 5.5%。
-
“利率上升了 0.5个基点” —— 则是从 5.0% 上升到了 5.005%。
在讨论中央银行政策(如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加息/降息)或债券市场时,即使是微小的变动也意义重大,因此需要一个绝对精确的计量单位。
如何计算和转换?
-
百分比转换为基点:将百分比数值乘以 100。
-
例:0.5% = 0.5 * 100 = 50个基点
-
基点转换为百分比:将基点数值除以 100。
-
例:25个基点 = 25 / 100 = 0.25%
主要应用场景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场景。当新闻报道“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时,意思是联邦基金利率上调了0.25%。例如,从4.75%上调至5.00%。
-
债券和固定收益市场
-
债券收益率(yield)的变动通常用基点来衡量。例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日下跌5个基点”。
-
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
-
银行的房贷利率、消费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调整也常用基点表示。例如,“本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
-
外汇交易
-
汇率的小幅波动有时也会用基点表示,不过在外汇市场更常见的叫法是“点”(pip)。
-
金融服务费
-
一些基金管理费、手续费等也可能用基点来报价。例如,一只指数基金的年管理费是“10个基点”,即0.10%。
举例说明
-
场景一:央行加息
-
假设当前利率为3.75%,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
-
计算:50 bp = 0.50%
-
新利率 = 3.75% + 0.50% = 4.25%
-
场景二:债券收益率变动
-
某公司债券的收益率从4.20%上升至4.45%。
-
计算变动值:(4.45% - 4.20%) = 0.25%
-
转换为基点:0.25% * 100 = 上升了25个基点
-
场景三:贷款利率优惠
-
银行提供优惠,房贷利率降低30个基点。
-
如果原利率是5.60%,优惠后的新利率为:5.60% - 0.30% = 5.30%
总结
基点(bp)是一个标准化的、无歧义的精密单位,专门用于衡量利率、收益率等金融指标中极其微小的百分比变化。1个基点恒等于0.01%。 它在金融领域至关重要,确保了市场沟通的清晰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