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描述的是一种个人或组织在面对不确定结果时,倾向于选择确定性收益而非具有相同期望值但不确定收益的行为倾向。

简单来说,一个风险规避者宁愿要一个确定但可能较少的收益,也不愿意冒风险去获取一个可能更多但也可能更少(甚至没有)的收益。
一个经典例子:赌局还是确定收益?
假设我给你两个选择:
选择A(确定收益): 直接给你50元。
选择B(风险收益): 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我给你100元;反面朝上,我给你0元。
这两个选择的“期望值”是多少?
选择A的期望值 = 50元
选择B的期望值 = (50% × 100元) + (50% × 0元) = 50元
从数学期望上看,两个选择的价值是相等的。但一个风险规避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A。因为他们厌恶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损失(哪怕一分钱也拿不到的风险),因此愿意为“确定性”支付一个“溢价”(在这个例子里,他们放弃了可能拿到100元的机会,来换取确定拿到50元)。
相反,一个风险偏好者会选择B,因为他们愿意为了获得100元的机会而承担一无所有的风险。而一个风险中性者则会觉得两个选择无所谓。
关键特征
边际效用递减:风险规避通常用“效用”来解释。对于风险规避者来说,钱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赢得100元带来的快乐,小于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们更看重避免损失。
愿意支付“保险溢价”:风险规避者是保险市场存在的基础。他们愿意定期支付一小笔确定的保费(这是一种损失),来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巨大、不确定的损失(如火灾、疾病)。这笔保费就是为“确定性”支付的价格。
需求安全保障:在投资和职业选择上,风险规避者更倾向于选择稳定、低回报的选项(如国债、储蓄账户、稳定的工作),而不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如股票、创业)。
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金融投资:
风险规避是资产配置的核心。投资者会根据自身的风险规避程度来分配资金(如多少比例放债券,多少比例放股票)。
高风险的投资(如股票)必须提供更高的风险溢价(预期回报)来吸引风险规避的投资者。
保险行业:
整个保险业就是建立在人们风险规避的心理之上的。人们通过支付保费,将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换取财务上的确定性。
商业决策:
企业在做项目投资时,会评估项目的风险。风险规避的管理层可能会放弃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而选择更稳妥、回报率较低的项目。
公共政策:
政府在制定政策(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时,有时会采取“预防原则”,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层面的风险规避行为,旨在避免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
如何衡量风险规避程度?
经济学家用一些指标来衡量风险规避的程度:
绝对风险规避系数:衡量财富水平变化时,个人对风险态度的变化。
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衡量当财富按比例变化时,风险态度的变化。
总结
类型 | 面对等期望值的选择时 | 典型行为 |
---|---|---|
风险规避 | 选择确定收益 | 购买保险、偏好储蓄和国债 |
风险偏好 | 选择不确定收益 | 赌博、投资初创公司、买彩票 |
风险中性 | 两者无差别 | 只根据期望值做决策 |
总而言之,风险规避是人性中厌恶损失、追求稳定的一种深刻心理特征,它是理解个人决策、金融市场和许多社会经济现象的关键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