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lieve平台的发展历程
Believe 的前身是 Clout.me,由澳大利亚25岁的创业者 Ben Pasternak 创立,最初定位为“影响力经济”SocialFi平台,试图将个人社交影响力代币化15。然而,由于机制缺陷和市场信任危机,Clout 在2025年初遭遇失败,代币一度归零9。

2025年4月,Ben Pasternak 将平台更名为 Believe,并提出“从影响力到信任”(Believe in Something)的新叙事,强调去中心化融资和社区驱动的代币发行机制15。这一转型迅速吸引市场关注,其原生代币 LAUNCHCOIN(原PASTERNAK)市值从最低点飙升至3.5亿美元,24小时涨幅高达107.5%1。
Believe 的核心创新在于:
简化代币发行:允许用户在X(原Twitter)上通过 @launchacoin 标签一键发币5。
赋能初创项目:从“名人社交代币”转向支持实际应用场景的项目代币化5。
Solana生态支持:依托Solana的高性能链,Believe 成为 Memecoin 和初创项目的重要发行平台1。
2. Believe的发币流程
Believe 的发币流程极其简单,主要依赖社交媒体的传播:
创建代币:用户在X(Twitter)上发布推文,@launchacoin 并附带代币名称(如$NOODLE)5。
自动部署:Believe 的智能合约会自动在 Solana 链上生成该代币,并启动交易池5。
社区交易:用户可通过 Believe 平台或 Solana DEX 交易该代币。
费用分配:交易产生的手续费按比例分配给代币创建者、Scouts(发现者)和平台5。
3. Believe的发币费用
Believe 采用 2% 的交易手续费,分配方式如下56:
1% → 代币创建者
0.1% → Scouts(推荐人或早期发现者)
0.9% → Believe 平台
此外,Believe 还通过费用机制积累部分代币供应(如持有2.3%的$THERANOS代币),可能用于团队营销或上交易所26。
4. Believe 与 Pump.fun 的主要区别
对比项 | Believe | Pump.fun |
---|---|---|
发币方式 | 通过X(Twitter)@launchacoin 发币 | 在官网填写表格发币 |
费用模式 | 2%交易费(1%给创建者) | 1%交易费 + 6 SOL上币费 |
代币机制 | 使用 Meteora DBC(动态联合曲线) | 联合曲线定价模型 |
核心叙事 | “信任经济”,赋能初创项目 | Memecoin 赌场模式 |
平台定位 | 结合Web2社交+Web3融资 | 纯Memecoin发行平台 |
监管风险 | 依赖社交传播,监管风险较低 | 因直播乱象曾关闭功能 |
成功案例 | LAUNCHCOIN、GOONC、$NOODLE | BILLY、MICHI、$SC |
关键差异点:
发币门槛:Believe 更依赖社交传播,Pump.fun 更依赖平台内流量57。
目标用户:Believe 吸引初创项目,Pump.fun 更偏向纯投机13。
收益分配:Believe 的 Scouts 机制鼓励早期发现者,Pump.fun 更依赖市场自发炒作57。
5. 总结
Believe 的崛起源于其从 Clout 的失败中转型,通过“信任经济”和社交化发币机制吸引市场。相比 Pump.fun,Believe 更注重 项目赋能 而非纯 Memecoin 投机,但其模式仍依赖市场情绪和巨鲸操控19。
未来挑战:
可持续性:能否避免重蹈 Clout 覆辙,维持长期增长?
监管风险:社交化发币是否会被认定为证券发行?
竞争压力:Pump.fun 仍占主导,Raydium、Letsbonk.fun 也在争夺市场8。
Believe 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其能否在 投机与价值 之间找到平衡,并建立更稳健的治理机制。